“爱”是什么?圣书里已经讲得很明白了,但是,我们要把里面教导的“爱”活出来却很难。
在我家乡的村子里,有一位102岁的陈奶奶,这位教会中最年长的信徒,用她的一生活出了上帝的爱。如今的每次主日聚会,总能看见她坐在轮椅上,由儿女们推进教堂。她的孩子最大的已经八十岁,最小的也年过花甲,每次来都是小心的推着轮椅,生怕颠着老母亲。陈奶奶耳不聋眼不花,就是偶尔会认不出人,可只要有人提起“去聚会”,她眼里就亮,嘴里喃喃着“要去见爸爸”,她总把上帝称作“爸爸”。聚会时,她会让女儿把圣书放在腿上,即便看不清字,也跟着大家一起唱诗,有回唱到“爱主的人相聚一堂”时,她的声音颤巍巍的,眼里却闪着光。散会后,她还会让女儿推着她在教会院子里多坐会儿,看着年轻人搬椅子、扫院子,嘴里念叨着:“真好,都来爱上帝。”
我小时候总见陈奶奶背着个旧布书包去教会。有回下大雨,有人看见她在雨里走,想上去扶,她摆摆手:“不用不用,有我爸爸在了。”那时我不懂,只觉得这老太太固执,后来才明白,她是靠心里的信,她知道总有双看不见的手在保护着她。陈奶奶没上过学,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,可她的圣书翻得卷了边。有回我凑过去看,见她指着“爱”字说:“这字好,上帝就是爱。”我奇怪地问她怎么认识,她笑:“听牧师讲多了,就认得了。”以前的圣书都是繁体字,可陈奶奶都能读下来。
陈奶奶的三女儿曾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她的事。我小的时候,村里有一个叫小贵的傻子,由于父母去世的早,小贵由他哥嫂照管,因他没劳动能力,哥嫂也不带管他,饥一顿饱一顿的。陈奶奶听说后,就经常把小贵叫到她家,给他拿一些吃的,有时候还把孩子们的衣服送给他穿。从此小贵就天天去她家吃饭,要知道当时的农村谁家也不富裕,多张嘴就多一份口粮,有谁家愿意摊揽这么一个光能吃饭不能干活的傻子呢。可陈奶奶从来没嫌弃过他,久而久之反倒把小贵当成了自己家的一份子,每天吃饭的时候,宁可自己少吃点,也得让小贵吃饱。小贵虽然傻,但他也懂得感恩,一到冬天的时候,他经常会去地里抱一些玉米桔杆儿回来,放到陈奶奶家的院子里,让陈奶奶烧炕用。
有一天,陈奶奶做好饭等小贵来吃,可是过了饭点了还是没等来,陈奶奶心里就泛滴沽,赶快打发老伴儿去看看出了什么事。陈爷爷去了小贵家,一进门就看见小贵躺在地上,一动不动。得知是生病起不来了,就赶快去村保健站找医生。陈奶奶听说后,赶忙把做好的饭给小贵端过来,又是喂饭又是喂药一顿忙活,村里人见了都笑:“老陈家两口子是不是傻?自家都紧巴巴,还养个傻子,有什么用?”陈奶奶没有在意别人的闲话,仍旧一如继往地管着小贵,直到他离世。
陈奶奶年轻的时候,村里有户人家遭了灾,男人在外打工摔断了腿,女人带着三个孩子没饭吃。陈奶奶家里也不富裕,七个孩子张嘴要吃饭,可她还是把准备做棉衣的棉花拿出来,给那户人家送去,又把攒了很久的玉米面,分了一半过去。男人媳妇哭着谢她,她只说:“别谢我,谢上帝,祂让咱有口吃的,就不能看着旁人饿肚子。”
教会建堂时,需要凑钱买材料,陈奶奶没钱,就天天去工地帮忙。她年纪大,搬不动砖,就蹲在地上捡碎瓦片,或者帮工人递水。牧师不让她去,说:“陈奶奶,您在家歇着,我们来就行。”她不肯:“教会是上帝的家,我也得尽份力。”后来建堂还差些钱,她就把自己陪嫁的银镯子摘下来,递给牧师:“把这个卖了吧,能换几个钱。”儿女们都劝她留着,这是她唯一的念想,可陈奶奶却说:“镯子是死的,上帝的家是活的,哪个金贵?”
陈奶奶的儿女们如今争着赡养她,也是学她的榜样。大儿子说:“娘这辈子帮了多少人,咱要是不孝顺,上帝都看着呢。”小女儿说:“娘总说,对老人好,就是对上帝好,这话没错。”有回几个儿女凑在一起商量照顾的事,竟吵了起来——不是推诿,而是争着要把陈奶奶接自己家去。大儿子说:“我家院子大,轮椅好推。”小女儿说:“我会做娘爱吃的软糕,还是住我家。”最后还是陈奶奶开口:“轮着住,都能沾沾你们的光。”大家才笑了。
村里人都说陈奶奶有福气,儿女孝顺,自己又长寿。可我知道,这福气不是凭空来的。圣书里说:“人种的是什么,收的也是什么。”陈奶奶种了一辈子的爱,收的就是儿女的孝,就是心里的平安。她没读过书,讲不出什么大道理,可她用一辈子的行动告诉我们:信上帝,不只是星期天来教会聚聚会唱唱诗,更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活出他的样式来——平日里看见人有难,就伸手拉一把;别人有需要时,就尽心去帮;只有心中有上帝的爱,我们才能活得干干净净,活得实实在在。
有回我问陈奶奶的三女儿:“您母亲这辈子帮了这么多人,从没求过回报,她就不觉得亏吗?”三女儿笑了,说:“我娘常说,亏啥?上帝都记着呢。以前她帮过邻村一个寡妇,过了几年,那寡妇的儿子成了医生,我爹生病时,人家特意跑过来瞧,一分钱都不要。我娘就说:‘你看,上帝不亏待人。’”其实陈奶奶要的从不是回报,她只是单纯地信——信上帝喜欢人彼此相爱,信做在别人身上的好,就是做在上帝身上。就像当年她雨天走在路上说“有我爸爸在了”,不是说上帝会替她走路,而是说只要心里装着上帝,就有勇气把该走的路走下去,把该做的事做好。
现在教会里常有人说“要行道”,可总有人问:“该怎么行?”我总想起陈奶奶,她没说过“行道”这两个字,却把道活在了给傻子递饭的手里,活在了给受灾人家送棉花的包里,活在了雨天不肯让人扶的脚步里。她让我明白,行道不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是看见“最小的弟兄”饿了,就给口吃的;是看见有人孤单,就陪他说说话;是家里有老人,就好好伺候;是知道自己信上帝,就别光嘴上说,得真真切切地活出上帝的爱来。
那一刻我忽然懂了,为什么陈奶奶没读过书,却认得圣书里的字——因为那些字里的爱,她用一辈子活过;为什么她老了还坚持来教会,因为她知道,聚会不是为了完成任务,是来看看这些“上帝的孩子”,提醒大家别忘了,信就得行,爱就得做。就像圣书里说的:“人若说自己有信心,却没有行为,有什么益处呢?”陈奶奶的信心,是有行为的信心;她的爱,是能让人摸到的爱。
如今村里提起陈奶奶,没人再笑她“傻”,都说她是“活菩萨”。可她女儿说,娘不爱听这话,总说:“我不是菩萨,我就是上帝的女儿,做了该做的事。”是啊,她只是做了该做的事——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手,在别人嘲笑时不回头,在自己软弱时靠着上帝往前走。
这样的生命,不用讲太多道理,就足以让人明白:基督徒的好行为,不是表演给人看的,是为了荣耀上帝;不是图回报的交易,是知道上帝会纪念每一份劳苦。就像陈奶奶照顾了傻子十几年,没人记得她的付出,可上帝记得;她把银镯子卖了建教堂,没人算得清她的付出,可上帝算得清。圣书里说:“你们的劳苦,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。”陈奶奶大概不懂“徒然”是什么意思,可她知道,只要是为上帝做的,就不算白做。她这辈子没干过什么大事,却凭着一颗单纯的信、一双愿意付出的手,活成了教会里最亮的光——不是因为她完美,而是因为她真实;不是因为她懂得多,而是因为她做得多。
如今,陈奶奶偶尔还是会不认识人,可只要有人问她:“奶奶,您还记得要爱别人不?”她就会点头,说得清清楚楚:“记得,上帝喜欢。”这大概就是最好的信仰吧——不用记住太多经文,不用讲出太多道理,只要记住“上帝喜欢人相爱”,然后照着去做,就够了。
我们这些读了书、懂了些道理的人,常常在“怎么行道”里纠结,却忘了最朴素的真理:就像陈奶奶那样,看见需要,就去帮;心里有信,就去活。因为每一次对“最小的弟兄”的好,都是做在上帝身上;每一次凭着信心的付出,上帝都必纪念。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,用她一生锁碎的小事无怨无悔地诠释着从上帝而来的爱,也愿这种大爱能被人秉持、世代传承、永葆馨香。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